INVESTMENT PERSPECTIVE
投研视角
作者简介 PROFILE
彭 润 天
曼彻斯特大学硕士,历任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经理、锐意资本制造业研究员,专注高端制造领域研究,挖掘潜在的投资机会。
双碳目标和双控行动给沿海经济大省的能源转型提出了巨大挑战:既要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能源供应,又要实施绿色能源消费的转型。同时,由于沿海各省的陆风和光伏资源较差(土地资源稀缺),核电的安全性问题,所以海风几乎是沿海各省在绿色能源上的唯一指望。而海风也确实值得托付,对我国的海风资源,一般的表述如下:我国海岸线长约1.8万公里,岛屿6000多个。2010年国家气象中心所编制的风能资源普查成果,我国近海水深5-25米和25-50米海域内,100米高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分别为210GW和190GW,年运行小时数最高可达4000小时以上;中国风能协会评估中远期我国海上风资源技术开发潜力超过3500GW,该数字已经远超我国目前的总发电装机量(2400GW)。其中,近海的浅水区域可开发就超过400GW,发展潜力巨大。
此外,海风风场通常离岸距离不会超过100km,用海缆即可与各省电网直接相连,节省了特高压费用,同时弃风问题也较小。由于海风投资额较大,涉及的产业链环节较多,很多当地政府都选择“资源换产业”的方式发展,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。所以即使在国补刚退出的背景下,沿海各省在十四五期间也规划了50GW以上的海风装机目标,凸显出海风发展的优越性和对产业链降价的预期。
海缆是连接风机与升压站的关键一环,类似于人体内“动脉血管”的作用。海缆产品具有较为强烈的差异化属性,原因在于海缆必须在恶劣的海底工况中(高压、高腐蚀)保持三十年无质量问题,一旦送出海缆出故障,整个风场都将被迫关停;同时海缆的维修成本高昂,出故障需要船队打捞作业和海况配合(规避台风季等)。因此,海缆的直接的维修成本和间接的电场停运损失都是巨大的。可以这么说,运营商对于故障、停摆的容忍度有多低,就决定了海缆市场的进入壁垒有多高。
由于高门槛,目前海缆市场整体竞争较为温和,头部企业凭借出色的运营业绩、领先的技术工艺储备以及早期的地方资源扩张,目前已经形成明显的先发优势,整体竞争格局稳定。
在国补退出的背景下,为了保障装机规模,产业链各环节降价压力明显(比如风机已降价40%),而海缆由于其良好的竞争格局,几乎是唯一的“抗通缩”环节。从近期的招标来看,常规产品有一定的降价压力,但随着深远海项目的增多,高价值量的长距离、高电压等级产品将占据一定的份额。整体来看,未来海缆的价值量预计将小幅提升,随着海风装机量的快速增长,预计海缆市场将深度受益。
微信公众号
Brillandcapital
洞察价值
分享成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