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VESTMENT PERSPECTIVE

投研视角

为什么股票一涨就想卖,亏损的票却越拿越久?
来源:锐意资本 发布时间:2023-09-26

 投资中的首要敌人,很可能就是你自己。——本杰明·格雷厄姆

 有一定股票投资经验的朋友会发现一个现象:自己买的股票稍微涨多些就想着落袋为安,因为害怕浮盈化为泡影;又或是股票亏损后不舍得割肉,结果越跌越深,变成了一个“价值投资者”。

 这个现象很常见,但细细探究起来我们的人格似乎都有点儿分裂——在略微盈利后卖出其实展现的是“风险厌恶”倾向,而亏损后不割肉其实是“风险偏好”的提升。

       为了帮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这种“分裂的人格”,丹尼尔·卡内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提出了“前景理论”(Prospect Theory

20230926-01.png

 1979年,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·卡内曼和阿莫斯·特沃斯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,发现人的决策选择取决于结果与展望(即预期、设想)的差距,而非结果本身。

 以股票投资为例,纯粹理性角度下,我们的买卖决策应当取决于当期股价的合理性(即“结果”),而非目前我们是浮盈还是浮亏(即“结果与展望的差距”)。但人非圣贤,常人又如何轻易“忘本”?

 所以“前景理论”总结了大多数人的行为提出:人在决策时会在心里预设一个“参考点”,然后衡量每个结果是高于还是低于这个“参考点”。对于高于“参考点”的收益型结果,人们往往表现出风险厌恶,偏好确定的小收益;对于低于“参考点”的损失型结果,人们又表现出风险喜好,寄希望于好运气来避免损失。

20230926-02.png

 在股票投资中,对大多数人而言“参考点”就是自己的买入成本。按照“前景理论”,随着浮盈的增加,盈利带给我们的满足感是边际效应递减的。换句话说,就是赚得越多越不安,以至于到某个节点时盈利无法带来充分的满足感时,我们就会选择卖出。当股票浮亏时,我们对损失的厌恶感也是边际递减的(俗称“亏麻了”),表现为我们面对亏损时执着于“回本”,宁愿暴露在更大的下跌风险中。

       了解“前景理论”并不是让我们在浮盈的时候一直拿着或者一亏就卖,而是让我们在做买卖决策的时候反思一下基于的“参考点”是什么?最直接的方式可能就是忘记成本,忘掉K线图,重新审视公司的基本面和估值的合理性。如果想要做得更好些,那就需要试图重新去锚定我们的“参考点”。

 投资圈里面流行一句话:“投资的核心在于对资产的定价能力。”这个定出来的“价”其实就是专业投资者给自己设定的“参考点”。巴菲特选择在“价格”低于“价值”时买入,这个“价值”其实就是他通过自己的认知、研究(如现金流折现方法)给股价定得“参考点”。

 如果我们用“前景理论”去理解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可以发现,当股票价格低于“价值”(即参考点)越远的时候,我们心理上对浮亏增加带来的厌恶感的增长是相对少的,此时我们对浮亏股票加仓的心理压力也会低很多。同样的,普通投资者无意间会将“参考点”锚定在自己的买入价格,而专业的价值投资者通过专业的研究及估值将“参考点”锚定在远高于自己买入价的地方。因此在股票上涨的时候,一些专业投资者也往往更有持股的定性,正是因为他们“看得更远”。

 最后引用巴菲特的恩师本杰明·格雷厄姆说得一句话:“投资中的首要敌人,很可能就是你自己”,格雷厄姆说得“自己”其实就是“人性”。而大师与常人的区别并不是他们天生就具有“反人性”的禀赋,而是因为他们对“人性”的把握更明确,辅以相对科学的方法(深度的研究、估值等)帮助自己克服“人性”。


深圳市前海锐意资本管理有限公司

地址: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98号卓越大厦603室

邮箱:service@brillandcapital.com

电话:0755-2380-9056

扫一扫 关注我们